一道长长的地下通道中,两侧壁上安装了7层支架,分别供通信、电力等市政管线使用,人置身其中,仿若到了另一个奇妙世界。熟悉这一情景的市民知道,这便是地下综合管廊,在已竣工通车的湘潭高新区高新路(原名“霞光东路”)西头。11月12日,我们随同高新区建设局、产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来到这里。
走进综合管廊,一打开灯,整个管廊便敞亮起来。高新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赵熙微介绍,已竣工通车的高新区高新路,西起东二环,东至科技路,全长2600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景观主干道。这条管廊内高约3.8米,宽约3.5米。“整个管道分为上下两层,我们所在的位置,便是上层管道仓。下层为雨污分流仓,污水管和雨水管互不干扰,保障雨污分流。”
他指着管廊两侧井然有序的管道介绍,这条综合管廊共有7层支架,供电力、通信、供水等市政管线分层使用,只有天然气管道没有进来。“妙就妙在,所有管线都安装在内,各类管线可辐射道路两厢6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管线使用寿命,并为城市今后的规划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符合城市“两型”建设的发展需求。”赵熙微说,目前,湘潭市的这一多功能装配式综合管廊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
从地下综合管廊出来,赵熙微指着绿化带中的水喷头说,这里的水是地下管廊雨污分流后,在雨水管道内设置蓄水池,通过喷灌自动控制系统浇灌,从而实现道路雨水的循环利用。而当我们驱车行驶在路面上,感觉与别的道路一样平整宽敞,主路上看不到一条架空电缆,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窨井盖。
据高新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湘潭市正积极申报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一旦评审通过,将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届时,由高新区率先打造的综合管廊项目有望在全市得到推广。一种新的“两型”建设探索方式,将在湘潭市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