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到大产业的嬗变
曾有人用“盐碱地不丰产、近海县不靠海、油区县不出油”形容孟村资源的匮乏。记者发现,孟村交通并不发达,县域内不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尽管周围就是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但没有一台“磕头机”属于孟村。
穷则思变。难道孟村真的没有资源优势?孟村县委书记刘俊义说,“当时,油田建设对弯头管件产品需求量很大,我们想,盐碱地种粮食不行,那就‘种’工厂,发展弯头管件,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就是我们的资源!为什么不能转换思维、‘反弹琵琶’呢?”
随着做弯头管件的“小作坊”越来越多,孟村利用土地优势,整合资源,开始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重点,引导特色产业向园区集成聚拢,并逐步从生产弯头管件向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
在此期间,孟村先后投资数亿元进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华洋钢管是孟村吸引到开发区的投资超亿元的企业之一。“企业刚入驻时,我们不仅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上也有比其他地方更优惠的待遇,政府还花费200万元把厂区的水泥路都修好了。”华洋钢管负责人郝桐林说。
近两年,孟村产业园区内吸引了超亿元项目2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已有企业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省级企业集团6家。曾经是一片片发白的荒滩盐碱地,如今已变为一排排白色的厂房。今年,孟村全县三产结构比为10.1∶61.2∶28.7,孟村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孟村在弯头管件集群企业推广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出23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弯头管件之乡”、“中国弯头管件之都”。
借助品牌和产业集群,孟村弯头管件市场覆盖率逐年扩大,中低压管件产品国内覆盖率达80%以上,产品还出口到中东、欧美和东南亚的10余个国家等地区。
技术突破:
“大路货”转向“高精尖”
很早以前,孟村弯头管件的技术是共享式的,“谁都用,但谁也不想投入”,都在做大路货。孟村县科技局副局长王广赞说:“过去小口径弯头的生产都是采用煤气加热,既不环保安全,劳动强度又大,质量也没有保证。”
发现这个问题后,孟村科技局开始与各大高校的相关专家联系,“几年之间,通过我们的介绍,有320家企业和专家建立了互动联系,引入专家教授171人。我们还成立了弯头管件生产力促进中心,”王广赞说,“主要负责开展校企对接、引进专家、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这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后来成为为数不多的县办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之一。
王广赞介绍,成都技术研究所的专家马天宇被吸引到孟村后,研制出了用高频代替中频推制小口径、薄壁弯头技术,使电能利用率提高了80%,每个弯头的推制电能成本降低了0.55元,而产量由过去的一分钟两三个提高到10多个。
孟村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的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激发了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热情。
几年间,孟村引进节能降耗等共性、关键性技术38项,新上高精数控车床等先进技术设备230台套,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累计获43项国家专利,其中12项填补国内空白。
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直接推动全县管道装备业实现质的跃升。如今的孟村,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文由搜管网-中国第一管材网 http://www.hqsgw.com 编辑,转载请声明来源!